年齡較大的患者,在只管嬰兒移植後,很多會需求安泰治療,除了正常的西醫保胎,中醫也是很多患者的選擇,中醫安胎法是根據中醫婦科學理論,對妊娠腹痛、胎漏、胎動不安、滑胎這一類胎元不固但屬可安之胎者實施預防和治療,以期達到未孕先防,孕後及早安胎、養胎、長胎、保胎,直至“瓜熟蒂落”,保產無憂,足月分娩健康後代為目的的綜合療法。專家認為胎漏、胎動不安多由於母體及胎兒兩方面的因素,導致腎虛,衝任氣血不調,胎元失固。滑胎則是由於素質虛弱,腎虛或腎脾虛弱為主,導致衝任不固所致。臨床表現雖不盡相同,但其病因病機、辨證論治相近,治療上以安胎為大法。其安胎學術思想可總結為“病證結合,重視腎脾”,具體治法如下:

51fbe677e5c1da42b7e45e25369caf40.jpg

補腎健脾,益氣養血

《素問·六節藏象論》曰: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靈樞·決氣》中指出:“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此為先天生殖之精。《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此為後天水穀之精。先天生殖之精與後天水穀之精皆藏之於腎,故腎為先天之本,這強調了腎在人體生長發育及生殖功能中的重要作用。而婦女以血為主,其經、孕、產、乳均以血為用。若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乏源。氣以載胎,氣虛不能固攝胎元,血以養胎,血虛不能濡養胎元,勢必導致胎元失養,胞胎難固。

所以說,胎孕的形成,主要在於先天之腎氣,而長養胎兒,又賴母體後天脾胃化生的氣血所滋養。專家堅持以補腎健脾、益氣養血為安胎的基本方法。先天與後天相互資生,相輔相成,脾非先天之氣不能化,腎非後天之氣不能生。

益氣補腎活血

專家認為,安胎之法,應隨證隨人,靈活運用。只要辨證準確,“有是證便用是方”,有血瘀的脈證,即便是孕婦,安胎時亦可大但使用活血化瘀法。所謂“有故無殞,亦無殞也”。但須嚴格掌握藥物的選擇、藥量、劑量和療程,“衰其大半而止”,以免動胎、傷胎。又腎為先天之本,胞絡係於腎,故安胎之中須注意顧護腎氣,以固胎元,益氣補腎固衝的基礎上酌情加上活血化瘀藥。中病即止,取效即停用活血化瘀藥。

清熱養血安胎

專家認為,血熱有虛有實,臨證尤當辨清,用藥時時顧護陰液,但無論虛實,均可用保陰煎加減。實熱者治以清熱涼血安胎,方用保陰煎加黃連、桑葉等。虛熱者治以滋陰清熱,養血安胎,方用保陰煎去黃芩、黃柏合二至丸、山萸肉、白芍、桑葉等。若陰道流血增多,可加阿膠、仙鶴草、地榆等養陰清熱止血;若口乾唇燥者,可加麥冬、玉竹生津潤燥;若心煩失眠者,可加夜交藤、合歡皮養心安神;若大便秘結嚴重,可重用生地黃、白朮,加火麻仁、肉蓯蓉潤腸通便,配萊菔子、陳皮行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