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质干细胞是干细胞家族的重要成员,是一种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属于非终末分化细胞,在体外特定的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脂肪、软骨、骨、肌肉、肌腱、神经、肝、心肌、胰岛β细胞和内皮等多种组织细胞,培养和冷冻保存后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不论是自体还是同种异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一般不会引起免疫反应,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
在临床应用也最多,与造血干细胞联合应用,可以提高移植的成功率,加速造血重建。当患者接受大剂量化疗后,将间充质干细胞与造血干细胞一同输入,可明显加速患者血细胞恢复时间,且安全无不良反应。

间充质干细胞是这样一类干细胞:神出鬼没,存在于身体的多个组织器官;貌不惊人,没有明显的特征,甚至没有可以用来鉴别它的标志;神通广大,可以变身(分化)为各种组织器官的细胞。它们是那样的特殊,以至于人们简直没有办法准确地定义它们。

简单的说,间充质干细胞是指一群具有向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和成脂肪细胞分化的,具有多种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它们来源于胚胎发育早早期的中胚层和外胚层的未成熟的胚胎结缔组织,在体内外特定的诱导条件下可以分化成脂肪、骨、软骨、肌肉、肌腱、韧带、神经、肝、心肌、内皮甚至血液等多种组织细胞。

那么,为什么要把这一类细胞称为间充质干细胞呢?它们的共性就在于:它们都来源于同一个地方――间充质。间充质是指动物胚胎中一种尚未特化的结缔组织,多数是由薄薄一层细胞外基质和其中埋藏的细胞组成,在这些细胞中就包括有间充质干细胞,它们的特点就是可以分化成骨、软骨和脂肪。虽然其后的研究表明,用分离和鉴定间充质干细胞的经典方法纯化出来的细胞们还可以分化成肌肉啦、韧带啦、神经啦、甚至血细胞什么的,但这都不是它的特性,只能算是它“顺便”带有的功能罢了。
但,这些顺便带有的功能却在再生医学中起着大作用。

有趣的是,间充质干细胞不止可以分化成各种各样的细胞,它的来源也是五花八门的。最主要的,当然还是来源于骨髓啦,其次还有脐血、外周血、肌肉、骨、软骨、肌腱、脂肪和血管等。看到了吗?凡是它能分化的组织中就可以看到它的存在。那么是因为这些组织需要它间充质干细胞才会在这里出现,还是间充质干细胞本来就在发育的过程中停留在了这些组织中,这还是科学家们研究的一个课题。

间充质干细胞特性
①多向分化: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
②免疫调节:免疫原性低,不会引起免疫排斥反应,且可抑制排斥反应;
③数量丰富:各组织中含量丰富,易于采集;
④安全可靠:基因稳定,不易突变且适用范围广泛;

干细胞临床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于解决多种血液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肝硬化,神经系统疾病,膝关节半月板部分切除损伤修复,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挽救了更多病患的生命。此外,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系统修复及更多方面具有长远的发展前景。

美国FDA已批准了近60项临床试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造血干细胞移植:增强造血功能;促使造血干细胞移植物的植入;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
2.组织损伤的修复:骨、软骨、关节损伤、心脏损伤;肝脏损伤;脊髓损伤和神经系统疾病。
3.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炎性肠炎等。
4.作为基因治疗的载体。
其中移植物抗宿主病、克隆氏病的治疗在美国已经进入到三期临床阶段。我国已开始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临床上一些难治性疾病,如脊髓损伤、脑瘫、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克隆氏病、中风、糖尿病、糖尿病足、肝硬化等,根据初步的临床报告,间充质干细胞对这些疾病的治疗都取得明显的疗效。

间充质干细胞发现过程
间充质干细胞最早在骨髓中发现,随后还发现存在于人体发生、发育过程的许多种组织中。目前, 我们能够从骨髓、脂肪、滑膜、骨骼、肌肉、肺、肝、胰腺等组织以及羊水、脐带血中分离和制备间充质干细胞,用得最多的是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但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存在以下问题:随着年龄的老化,干细胞数目显著降低、增殖分化能力大幅度衰退;制备过程不容易质控;移植给异体可能引起免疫反应;取材时对患者有损伤,患者有骨髓疾病时不能采集,即使是健康供者,亦不能抽取太多的骨髓。这都限制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使得寻找骨髓以外其他可替代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间充质干细胞在我国的发展
2006年,我国在胎盘和脐带组织中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这种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很好的保持了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这种胎盘和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有可能成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理想替代物,并具有更大的应用潜能。

鉴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能支持造血和促进造血干细胞植入、调节免疫以及分离培养操作简便等特点,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间充质干细胞及其相关技术的日益成熟,临床研究已经在许多国家开展。